七点通搬家公司
400-6877-688
百年小楼二次平移搬回原址

“老市府”里的这栋红色小楼,为4层砖木结构清水红砖维多利亚式建筑,建筑面积约2100平方米,重约3800吨,平面呈“凹”字形布局。小楼于上世纪初建成,可谓是见证了百年历史变迁。出于外滩区域历史文化保护的整体需要,同时为进行地下空间开发,2020年12月,小楼第一次平移成功完成,整体向东平移了约32米。随着原位置地下建造工程的完成,今年6月30日,小楼开始整体平移回迁,7月8日,成功完成了第二次平移复位。目前这里正在进一步修缮,未来小楼将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向民众开放。

老建筑平移如何实现?

重达3800吨的百年小楼两次平移搬家,这也是上海目前面积最大、重量最重的砌体结构平移工程。老建筑平移搬家是如何实现的?应用了哪些先进技术?最大的难点是什么?还有哪些老建筑也经历过这样的搬家呢?

“搬家”共分几步走?

先来看看,这栋百年老建筑平移究竟是如何实现的,共分几步来操作呢?

上海黄浦区160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平移工程技术负责人 尹天军:第一步,我们在这个房子下面修一个基础和轨道梁,将来我们这个房子就在这个基础和轨道梁上平移。

第二步,我们给这个房子做一个托盘,这个托盘就是上托盘,就相当于我们房子将来把所有的重量都转换到这个上托盘上。在做这个托盘的过程中,我们对这个房屋进行一个整体钢结构加固。

第三步,我们在这个房屋的托盘和轨道梁之间安装移位装置。

第四步,我们把房屋的墙体切断,房屋就通过这个托盘把力转换到移位装置,移位装置把力传到这个轨道梁上面。

第五步,我们在房屋后面安装十台液压千斤顶,进行同步平移。

小楼平移似“盘子端豆腐”

何为最大难点?

别看只有五步,但技术负责人把平移比作是“用盘子端豆腐”,那么这最大的难点究竟是什么呢?

上海黄浦区160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平移工程技术负责人 尹天军:我们现在建筑基本都是框架结构,它有减力墙,有立柱来进行承重,框架结构相对说刚度比较大,平移就相对比较简单。这种砌体结构的整体性就非常弱,里面没有承重的柱,完全靠墙体承重。

平移过程安全平稳

何种关键技术来保障?

整个平移过程中稍有不慎,这样一座百年老建筑或许就会受损。为了确保小楼整体平移安全平稳,都使用了哪些重要的技术手段呢?

上海黄浦区160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平移工程技术负责人 尹天军:我们的平移速度每分钟大概在三厘米。我们采用PLC液压同步控制技术,俗称一点,就是用计算机控制我们平移的十台千斤顶,使这个小楼在平移过程中所有的滑移点的位移是同步的,就保证了这个小楼的绝对安全。然后在小楼的移位过程中,它各个点的移位距离、移位速度,还有它的顶推力,我们都可以通过这套计算机控制系统,在屏幕上实时反映出来。这个误差可以控制在毫米级。

建筑平移技术如何不断升级?

毫米级的误差,真是要双手点赞。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老房子、新建筑,甚至是大桥、古树,都通过平移技术实现了搬家。建筑物的平移技术是如何不断升级的呢?

上海黄浦区160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平移工程技术负责人 尹天军:我们最早是采用滚动方式平移,就是在房子下面安装滚轮,这种方式它容易产生震动,对我们老建筑平移是不利的。我们就逐渐过渡到滑动平移,滑动平移对这种老建筑平移的震动非常小,就适合于老建筑的这种平移。从控制方式上,最早这种液压设备是用机械控制,它是不同步的。我们逐渐就引入计算机控制(实现同步)。

还有哪些老建筑

曾经平移“搬家”?

除了这一次上海“老市府”里的红色小楼,专家告诉我们,外滩天文台、上海音乐厅、我国第一家昆曲传习所瑞华樟园、俗称浦东“大洋房”的江海北关验货场办公楼等上海老建筑,都曾通过平移的方式,最大限度得到保护,并重获新生。